纲要教研室开展“双师双进”教学改革活动
2020-12-03      阅读次数: 1483

2020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的基础上,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以“双师双进”教改工程为动力,“常州三杰红色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和“刘国钧与工匠精神研究中心”为载体,获得了思政教改的高质量成果。

122日,在12号楼二阶,纲要教研室特邀“大国工匠”陈叔平研究员作了以《两弹一艇的故事》为题的双师双进教改工程专题讲座。陈叔平研究员1955年南京工学院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1998年以所长身份退休。先后参与潜艇核动力堆、空间堆等设计;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室并取得有关反应堆的重要试验数据;协助戴传曾开展我国核安全研发工作;组织领导中国实验快堆设计建造;先后任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室副主任、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快堆工程处处长等职。曾任国家高技术发展(八六三)计划能源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反应堆主题组组长。1992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两弹一艇”即原子弹、氢弹与核潜艇,是“大国重器”。

1945年和1949年美苏相继引爆原子弹之后,在195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百废待兴,但迫于自卫,中央决定搞核工业,研发原子弹!原子弹的工作原理是核裂变,能够发生裂变的原子核有两种:一是铀235,二是钚239。前者在自然界存在,后者必须人工生产。天然铀中主要是铀23899.2%多,铀235只占0.7%多一点,为了制造原子弹,必须富集铀23590%以上,这是非常困难的,由于早期防护不够,许多工程兵和研究者得了放射性矽肺,他们是为原子弹作出牺牲的第一批人;钚239必须要建造生产反应堆生产,我国最早的生产堆是苏联援建的甘肃404厂,1966年为了提防苏修,又在重庆开建816工程。所有这些工程,由于它们保密和危险性,都必须建在人迹罕至的近沙漠地带。参与这些工程的同志,为了祖国的强大,都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

氢弹的原理是两个轻核,例如氘核与氚核,聚合时产生巨大能量,因此叫做核聚变。氢弹必须用原子弹引爆,我国在研发原子弹的同时,就组织力量开展氢弹的研究,在彭桓武、于敏、黄祖洽等科学家领导下,只用了两年多时间,氢弹就试验成功。

美国1954年第一艘核潜艇就下水了,不久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也下水了。毛主席在1958年就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苏联承认有核潜艇但不肯给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陈叔平等一批刚从大学出来的年轻人,在几位老专家带领下,硬是啃下了这根硬骨头。19701226日,毛主席生日那一天,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今年正好是五十周年。核潜艇对反应堆的要求是:重量轻、体积小、高度可靠。现在大部分核潜艇都采用压水堆,堆芯里的物理过程非常复杂,要用速度非常快的计算机进行计算,还要做零功率堆试验测量,堆芯内的传热过程也非常复杂,要做专门的试验得到有关计算公式。堆芯内所用材料都是平常工业不用的特殊材料,必须专门制造,还要经过严格的堆外、堆内考验。因此堆芯的设计、制造,需要一批专家、工程师和熟练工人,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才能完成。当年研究者们日以继夜,排除万难,完成了此项任务。不少同志,为了抢时间,不顾放射性的危险,多吃了不少剂量,并因此过早得了癌症,有的同志生下的女儿长了胡子。他们都是为两弹一艇作出牺牲,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陈叔平同志是新中国原子能研究的先驱者,是真真正正的“大国工匠”,将这一级别的专家请到同学们的身边,对“双师双进”教改工程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获得了大家经久不息的掌声,“双师双进”教改工程也第一次正式实现了“工匠精神”和“红色精神”的完美融合。



打印